神龕知道多少之神龕擺放有哪些講究?
民間自古歷來就有立造神龕習俗,在神龕中放置“天地國親師位”牌子和祖宗牌子。有的還在其中放置財神像、觀音像、祖師像或祖師牌位。有人認為立神龕是迷信現象與宗教行為,殊不知這是民間風俗習慣,精神信仰表現,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,傳承著儒家倫理道德。
神龕位置
神龕一般立于廳屋正面正中,朝向大門,民間有大門對神龕的說法。隨著民居建筑式樣變化和高層建筑套間居住,可能廳屋不適宜或無廳屋,有人就在客廳設立神龕;但忌面對鏡子、音箱,房門(睡房)。神龕所在房屋間應干凈,明亮。大多數神龕直接設在墻壁上,與墻壁處于同一平面,或貼緊墻面,神龕所在墻的后面不應該有衛生間及不干凈雜屋。
佛龕設置高度,其下沿與主人心臟的高度基本一致,寓意祖宗在心上。
神龕規格 當今民間,對神龕無統一標準,但還是有個基本尺度(指木制神龕),總高度為1.6米,由橫眉0.35米和正身1.25米組成;總寬是1.2米,正中0.66米加兩邊對聯0.27米×2=0.54米;神龕對聯尺度長0.95米,寬0.155米;中間統一為“天地國親師位” 牌子。
神龕式樣
豎立長方形,神龕大小規格不一,依屋間寬窄、神像和祖宗牌子的多少而定。嚴格地講神龕分為神佛龕與祖宗龕,兩者均為木造,雕琢神龕多用香樟木質;香樟木上常雕刻吉祥如意、帝王將相、英雄人物、神仙故事等圖案。但神佛龕與祖宗龕又有區別:神佛龕為開放式,有垂簾,無龕門,多為橫長方形;祖宗龕無垂簾,有龕門,多為豎長方形。民間多為兩龕合一,呈豎長方體。
在舊時,祠堂里的神龕分正龕和配龕兩種,大殿正中設正龕,左右各設配龕。神龕就像附在墻上的小殿閣,先祖的牌位擺在閣中,前面用帷幕掩飾。后來有的改用供桌,將先祖的牌位擺設在桌上。一般的家祠正龕往往供奉的是從當時長輩算起的考父、祖、曾祖、高祖四世的神主,其余的只能放置在配龕。始祖是百世不遷的,永遠擺在正龕上。
神龕內置
民間通常在神龕上放置“天地國親師位”牌子和祖宗牌子。有些藝匠人將祖師爺牌子,如木匠磚匠將魯班塑像或牌子也置于神龕中;還有的人加設財神像或觀音像。但在民俗中,財神像與觀音像不同置于一龕,因為請財神是為招財進寶,請觀音是講仁慈親善,前者屬貪后者屬善,兩相庭徑,不宜同置于一龕之內。
神龕對聯
神龕上常用對聯有“世代源流遠 宗枝奕葉長”、“神恩浩蕩千年旺 祖德昭重萬載興”、“祖宗功德源流遠
子孫讀書姓字香”、“家無孔孟誰為首 我有祖宗即是神”、“神圣一堂常賜福 祖宗百代永流芳”、“祖功宗德流芳遠 子孝孫賢世澤長”、“宗功偉大興民族 祖德豐隆護國家”。橫眉多為“祖德流芳”、“神之最靈”、“受天之佑”、“勤儉持家”、“耕讀傳家”之類。若新婚時多用“金爐香篆青煙起 玉盞燈輝紫氣騰” 、“九龍燈結連枝彩 雙鳳燭呈并蒂花” 、“燭搖紅彩儀金鳳 香噴青煙舞玉龍” 。另外,還有的在內容上傾向其所崇尚的事業或行業。大眾化的神龕對聯是“敬天敬地敬祖宗 求福求壽求平安” 對聯內側為“招財童子 進寶郎君” 。
神龕衍變
神龕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,不同時期有不同特色。古時,民間特講究神龕的精雕細琢,工藝考究。早期神龕分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上部分檐角飛翹、多層疊建,每層浮鏤空雕,雕刻飛鳳、蒼鷹、梅鹿等圖案,雕刻工藝精湛,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。頂端高翹的檐角上,刻有“!、“ 祿”、“壽”和“祖德流芳”等字。中部為支撐上部,立圓形四柱,柱間設計有簡單的排窗和木臺,木臺上擺放著質地為青花瓷的香缽和香筒!毕虏繛樯窆,側面單向打開,用于存放祭祀物品。
文革時期,“破四舊,立四新”不設神龕,廳屋上席只掛毛主席畫像,兩邊的對聯內容也大體一律。如“緊跟毛主席,永遠干革命”,“金猴奮起千鈞棒,掃除一切害人蟲”。
改革開放后,神龕漸漸復古,F今,民間新生代們將神龕加上現代元素,把神龕、香幾、電視柜三者結合于一體。多數人以“天地國親師位”牌子替代神龕;還有的用“天地國親師位”磁磚貼于墻面替代神龕;也有用電腦打印紙質帖于墻上替代神龕;近年間,民間興起刺繡“天地國親師位”,裝裱后替代神龕;最新的做法更為現代化,用不銹鋼或鋁合金做成架子裝在“天地國親師”牌子下方墻上,架子上擺放祖宗牌子與香爐及祭祀用品,以架子代替神龕和香幾。
神龕位置
神龕一般立于廳屋正面正中,朝向大門,民間有大門對神龕的說法。隨著民居建筑式樣變化和高層建筑套間居住,可能廳屋不適宜或無廳屋,有人就在客廳設立神龕;但忌面對鏡子、音箱,房門(睡房)。神龕所在房屋間應干凈,明亮。大多數神龕直接設在墻壁上,與墻壁處于同一平面,或貼緊墻面,神龕所在墻的后面不應該有衛生間及不干凈雜屋。
佛龕設置高度,其下沿與主人心臟的高度基本一致,寓意祖宗在心上。
神龕規格 當今民間,對神龕無統一標準,但還是有個基本尺度(指木制神龕),總高度為1.6米,由橫眉0.35米和正身1.25米組成;總寬是1.2米,正中0.66米加兩邊對聯0.27米×2=0.54米;神龕對聯尺度長0.95米,寬0.155米;中間統一為“天地國親師位” 牌子。
神龕式樣
豎立長方形,神龕大小規格不一,依屋間寬窄、神像和祖宗牌子的多少而定。嚴格地講神龕分為神佛龕與祖宗龕,兩者均為木造,雕琢神龕多用香樟木質;香樟木上常雕刻吉祥如意、帝王將相、英雄人物、神仙故事等圖案。但神佛龕與祖宗龕又有區別:神佛龕為開放式,有垂簾,無龕門,多為橫長方形;祖宗龕無垂簾,有龕門,多為豎長方形。民間多為兩龕合一,呈豎長方體。
在舊時,祠堂里的神龕分正龕和配龕兩種,大殿正中設正龕,左右各設配龕。神龕就像附在墻上的小殿閣,先祖的牌位擺在閣中,前面用帷幕掩飾。后來有的改用供桌,將先祖的牌位擺設在桌上。一般的家祠正龕往往供奉的是從當時長輩算起的考父、祖、曾祖、高祖四世的神主,其余的只能放置在配龕。始祖是百世不遷的,永遠擺在正龕上。
神龕內置
民間通常在神龕上放置“天地國親師位”牌子和祖宗牌子。有些藝匠人將祖師爺牌子,如木匠磚匠將魯班塑像或牌子也置于神龕中;還有的人加設財神像或觀音像。但在民俗中,財神像與觀音像不同置于一龕,因為請財神是為招財進寶,請觀音是講仁慈親善,前者屬貪后者屬善,兩相庭徑,不宜同置于一龕之內。
神龕對聯
神龕上常用對聯有“世代源流遠 宗枝奕葉長”、“神恩浩蕩千年旺 祖德昭重萬載興”、“祖宗功德源流遠
子孫讀書姓字香”、“家無孔孟誰為首 我有祖宗即是神”、“神圣一堂常賜福 祖宗百代永流芳”、“祖功宗德流芳遠 子孝孫賢世澤長”、“宗功偉大興民族 祖德豐隆護國家”。橫眉多為“祖德流芳”、“神之最靈”、“受天之佑”、“勤儉持家”、“耕讀傳家”之類。若新婚時多用“金爐香篆青煙起 玉盞燈輝紫氣騰” 、“九龍燈結連枝彩 雙鳳燭呈并蒂花” 、“燭搖紅彩儀金鳳 香噴青煙舞玉龍” 。另外,還有的在內容上傾向其所崇尚的事業或行業。大眾化的神龕對聯是“敬天敬地敬祖宗 求福求壽求平安” 對聯內側為“招財童子 進寶郎君” 。
神龕衍變
神龕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,不同時期有不同特色。古時,民間特講究神龕的精雕細琢,工藝考究。早期神龕分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上部分檐角飛翹、多層疊建,每層浮鏤空雕,雕刻飛鳳、蒼鷹、梅鹿等圖案,雕刻工藝精湛,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。頂端高翹的檐角上,刻有“!、“ 祿”、“壽”和“祖德流芳”等字。中部為支撐上部,立圓形四柱,柱間設計有簡單的排窗和木臺,木臺上擺放著質地為青花瓷的香缽和香筒!毕虏繛樯窆,側面單向打開,用于存放祭祀物品。
文革時期,“破四舊,立四新”不設神龕,廳屋上席只掛毛主席畫像,兩邊的對聯內容也大體一律。如“緊跟毛主席,永遠干革命”,“金猴奮起千鈞棒,掃除一切害人蟲”。
改革開放后,神龕漸漸復古,F今,民間新生代們將神龕加上現代元素,把神龕、香幾、電視柜三者結合于一體。多數人以“天地國親師位”牌子替代神龕;還有的用“天地國親師位”磁磚貼于墻面替代神龕;也有用電腦打印紙質帖于墻上替代神龕;近年間,民間興起刺繡“天地國親師位”,裝裱后替代神龕;最新的做法更為現代化,用不銹鋼或鋁合金做成架子裝在“天地國親師”牌子下方墻上,架子上擺放祖宗牌子與香爐及祭祀用品,以架子代替神龕和香幾。